
古琴高級講師李悅
昨日是古琴研習班開課的第二日,李悅老師講課精彩,學員都非常認真,講的古琴的基本知識和指法學員聯系都非常積極。


【古琴的基本知識】
古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三千多年之前創制出來的。從那時開始,古琴的形制一直沒有什么大的改變。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社會中,古琴的形制也被賦予了人本主義的色彩。在世界各種樂器中,沒有一種是像古琴這樣以人體為模仿對象的。整張琴分為額、舌穴、頸、肩、胸、腰、腹等部位,都是以人體為標識的。同時,古琴的長度是三尺六寸,象征了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十三個徽位象征了一年有十三個月(含一個閏月),這些有點神密色彩的說法反映了古代人在不科學的時代解釋事物的特點。
古琴有七條弦,從外到里定名為一至七弦。古琴琴弦的外側有十三個徽位,從岳山向焦尾依次為1、2、3、4 ……13徽,其中第七個徽位在琴的正中間,一般都是較大的徽。弦位和徽位都是要必須記住的,因為琴譜中會標注。而琴頭處把弦支起來的硬木條叫岳山,琴尾處把弦支起來的硬木片叫龍齦,岳山和龍齦之間為琴弦的有效長度,一般是110公分。
琴的底部,琴頭下面有兩個像腿一樣的東西,叫護軫,是保護琴軫用的;岳山下面有七個琴軫,通過旋轉琴軫上的線繩,拉緊岳山上面的琴弦,可調整琴弦的音高。琴的胸部下面有一個出音孔,叫龍池,琴腹下面也有一個出音孔,叫鳳淖。琴腰下面的兩個足叫雁足。
古琴的調式有幾十種,但最常用的是正調,七條弦從外到里簡譜為5612356,1的音高相當于鋼琴的F,即CDFGACD,因此唱名簡譜也可以唱成1245612。而每條弦上都可以發出三種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散音就是左手不按弦,右手彈而發出較低沉而圓潤的聲音;按音是左手按弦并在要求的徽位之間滑動,古琴發出優美婉轉像人在唱歌一樣的聲音;泛音則是當右手在彈動琴弦的同時,左手指在指定徽位上輕輕點碰琴弦,使琴發出清脆亮麗的聲音。
古琴放在琴桌上,琴軫要放在桌子外邊,以便于隨時調整音的高度。彈琴人要坐在正對琴的四徽和五徽之間的位置。右手彈弦要在岳山和一徽之間。左手不按弦時要四指并攏放在琴弦的外側或內側,以不碰到弦又比較放松為好。
【古琴的指法】
1.右手指法
主要為抹、挑、勾、剔、打、摘及其不同的組合如輪、鎖、雙彈、如一、疊涓、撥、刺、伏、撮、打圓、歷、滾、拂等。
2.左手指法
主要分為按音與滑音兩種。按音有跪、帶起、拳、推出、同聲、爪起、掐起。滑音有吟、猱、綽、注、撞、逗、喚、上、下、淌、往來、進復、退復、分開等。六、記譜法
1.文字譜
為一篇詳細說明彈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記音高和節奏,舉例如下:「耶臥中指十上半寸許案商,食指中指雙牽宮商,中指急下,與構俱下十三下一寸許住末商起,食指散緩半扶宮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宮商,縱容下無名於十三外一寸許案商角、於商角即作兩半扶挾挑聲一句。」(摘自《碣石調.幽蘭》譜第一段第一句)
2.減字譜
相傳為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為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成的復合字。這種譜式主要只記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記音高和節奏,所以是屬於指法譜(tablature)。 一個字塊通常可分為上下兩大部分:上半表示左手指法及位置,下半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有時左下往往指示左手滑音的動作。以上字塊可讀作「名九注勾三」 ,即左手名指按第三弦八九徽間,右手中指同時勾三弦及左手滑向九徽。
|